近日我们在一次家庭反窃听检测中,在书桌区域发现了窃听装置。这台设备被巧妙改装在日常使用的排插内部,客户平时在书房处理工作、进行视频会议时从未察觉异常。
检测时,反窃听仪器先定位到书桌存在可疑信号,进一步排查后锁定了桌上的排插。经用户同意拆解后发现,除正常电路元件外,内部被加装了拾音、编码及信号发射模块 —— 拾音模块收集环境声音,编码模块将其转为电信号,再由发射模块传送出去,整个装置直接利用排插供电实现持续窃听。(因需保护客户隐私,相关检测图片无法展示,可参考此前新闻报道中的类似案例图)
今天就来聊聊哪些家用物品易被改装成窃听设备,以及日常如何判断家中是否存在窃听风险。
一、这些家用物品易被改装
- 常通电的电子设备
除上述排插外,台灯、电子闹钟、智能音箱等需持续供电的电器,是改装窃听器的高频目标。这类设备能满足不法分子长期监听需求 —— 普通窃听装置用电池供电时,续航仅几小时到十几天,而改装成接电设备后可依托市电持续工作。
- 充电宝
充电宝被改装的概率也较高。一方面其内置大容量电池可为窃听模块供电,且没电时人们会主动充电;另一方面它常与手机一同使用,易捕捉通话内容;更关键的是,即便窃听时产生热量,也易被误认为是充电宝正常工作发热,难以引起怀疑。
- 其他常见物品
钥匙扣、烟灰缸、装饰摆件等小物件也可能被利用。不法分子会打开内部空间装入窃听元件及电池,从外观几乎无法分辨。不过这类装置受电池限制,多用于短期监听,无法长期使用。
二、如何判断家中是否有窃听装置?
若怀疑家中被窃听,可先检查近期新增的物品,尤其是能接电的设备,这类物品改装风险较高。
对于公司高管、科研人员、高净值家庭等敏感人群,建议定期检查书桌缝隙、沙发角落、书柜夹层、床头柜缝隙等隐蔽处,并统一管理他人赠送的礼品,避免将其放置在易泄露隐私的区域。
不过大家无需过度担忧,普通家庭遭遇窃听的概率较低,日常做好基础防护即可规避大部分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