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位名为 "佳伟饿了" 的网红进入大众视野。他的汽车在行驶 3.2 万公里后,出现了轮胎静音棉脱落的问题。随后,他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维权方式 —— 在 4S 店不吵不闹,只是蹭饭、顺零食、喝咖啡等,相关视频也为他带来了不少流量。而事件中最引人深思的,是厂家工作人员通过某种方式知晓了车辆位置,并前往蹲守道歉。这不禁让我们思考:厂家为何能精准定位车辆?这是否意味着车主的行程数据在厂家后台毫无隐私可言,甚至维修部门的普通员工都能获取这些信息?
结合个人经验,若发现车辆位置被获取,可能源于以下几种情况:
一、定位装置的存在
如果是贷款购买或抵押的车辆,通常出厂时就配备了定位装置。当然,也不排除后期被人为加装定位设备的可能。通过这些定位装置的后台系统,车辆位置便会被实时追踪。
二、物联网卡的应用
如今,大部分车辆的车机系统都内置了物联网卡。这类卡片由厂家统一采购,且多为不记名形式,主要用于地图导航、在线音乐、语音交互等功能。厂家可通过后台获取物联网卡的定位信息,而不法分子也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入侵系统,从而掌握车辆位置。
三、软件权限的获取
车机系统中的一些软件,如地图类应用,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获取位置权限。若厂家对这些软件拥有管理权限,那么后台就能够查看车辆的定位信息。此外,一旦这些软件被不法分子破解,车辆位置信息也可能被非法获取。
四、木马软件的威胁
对于支持下载外部软件的开放式车机系统,存在被安装木马软件的风险。这些木马软件不仅可能窃取车辆定位信息,还可能获取其他隐私数据,对车主的信息安全构成威胁。
除了定位问题,车辆窃密还可能涉及窃听。以下是两种常见的车辆窃听方式:
(一)定位器窃听
许多不法分子放置在车内的 GPS 定位器,往往兼具窃听功能。这些设备能够实时将车内的谈话内容传输到不法分子的后台,导致车内隐私泄露。
(二)车机系统窃听
车机系统窃听原理与手机窃听类似。如果车机下载了带有木马程序的软件,这些软件可能会获取车机的麦克风权限。就像我们常用的语音控制功能需要用到麦克风一样,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这一点,通过木马软件实现对车内声音的窃听。
为了保护车辆隐私,车主在日常使用中需注意两个方面:一是对车内物理空间进行反窃密检查,查看是否有可疑的摄像头、定位器等设备;二是重视车机系统的使用安全,避免下载不明来源的软件,防止木马入侵,并合理管理车机软件的权限,确保个人信息和行程数据的安全。